深圳已現腰斬二手房源,“低首付”購房重出江湖
曾經,不少購房者通過“高評高貸”加杠桿買房,成為樓市上行周期的縮影,如今,“高評高貸”重出江湖,則變成了樓市下行周期中的縮影,這次的邏輯是:房價下跌速度太快。
“高評高貸”即房產的評估價高于實際成交價,購房者將較高的評估價虛報為成交價,從銀行貸到更多的資金,以此來覆蓋兩成首付,甚至三成首付,從而實現低首付、零首付。
深圳市房地產行業的一名資深從業者對第一財經表示,近兩個月深圳二手房降價的幅度確實比較大,與此同時銀行下調評估價的頻率也高起來,有的房源幾乎每周都會下調評估價。“高評高貸”的房源主要來自個別急賣的業主,業主將房源進行緊急降價,但銀行的評估價格還沒反應過來,才造成了價格差。
不過,相較樓市上行周期中人們對“高評高貸”的趨之若鶩,樓市下行周期中,“高評高貸”并沒有那么受歡迎,對樓市的影響也有限。業內認為,通過“高評高貸”購房的邏輯是,購房者對未來房價上漲有比較良好的預期,而在當前樓市下行周期中,不少購房者預期悲觀,認為現在購置房產,后續房價還可能會下跌,資產投資并不劃算,“高評高貸”
“低首付”買二手房
“龍悅居63平方米的兩房戶型,中高樓層,滿五唯一紅本在手,業主一口價385萬,評估價550萬,零首付就可上車深圳。”近期,房產中介發布的房源信息中有不少這樣的“零首付”房源。
對于上述信息,第一財經從房產中介處了解到,上述龍悅居小區同戶型“零首付”就可購房的房源沒有,不過確實存在高評估價的現象,例如一套房源業主掛牌價376萬元,評估價達到490萬元,可以實現一成首付購房,
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,近期深圳“高評估價”的情況普遍存在,實際操作中,能達到零首付購房的情況比較少見,但不少房源均可以低首付就實現購房。
例如,深圳一名房產中介對記者表示,深圳市南山區大沖新城花園小區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,業主要價370萬元,銀行的評估價格為490萬元,若購房者在深無住房,首付按照三成計算,銀行按照評估價貸款,可以貸到343萬元,與該房源的總價只相差17萬元。也就是說,在購房名額、銀行流水都符合標準的情況下,購房者實際僅需將成交價虛報為評估價490萬元,就可以27萬元的首付購買該套住宅,27萬元占實際成交價370萬元的一成不到。
再比如,寶安區富通蟠龍居小區一套面積101平方米,售價515萬元的商品住宅,評估價可以達到636萬元,如果在深無住房,可以從銀行貸款445萬元,購房者實際僅需70萬元的首付就可以完成購房,70萬元僅占房源實際成交總價515萬元1.5成左右。
房產中介提及,如果按照比較高的評估價去銀行貸款,最終的稅費、月供也會更高一些。另外,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,購房者需要將三成首付先給到銀行進行資金監管,如果首付不夠,可以找人借錢周轉,最終等按揭貸款到賬再還。
“高評高貸”購房背后的邏輯
那么,“高評高貸”,以及低首付高杠桿購房是如何產生的?
上述房產中介表示,此前,銀行是嚴格按照政府部門規定二手房成交參考價進行貸款,今年4月末以來,政策已經放開,銀行可以按照評估價貸款,而一般情況下,評估價比以往的參考價高,再加上隨著深圳房價下跌,不少房源的成交價已經低于參考價,也遠低于評估價,政策放開之后,購房者能從銀行貸到更多的錢,從而實現低首付。
另外,也有房產中介將“高評高貸”的現象解釋為:評估價下跌速度不及房價下跌速度。
深圳市房地產行業的一名資深從業者對第一財經表示,近兩個月深圳二手房降價的幅度確實比較大,與此同時銀行下調評估價的頻率也高起來,有的房源幾乎每周都會下調評估價。“高評高貸”的房源主要來自個別急賣的業主,業主將房源進行緊急降價,但銀行的評估價格還沒反應過來,才造成了價格差異。記者注意到,房產中介發布的“零首付”房源中,確實有不少房源在整個小區中價格都算是比較低的,也就是所謂的“筍盤”。
上述資深從業者表示,真正買房自住的人其實不需要通過“高評高貸”的方式去購房,因為以較高的評估價貸款之后,購房者的月供的壓力也會增加,實際通過這種方式購房的是一部分投資客,但是現在市場預期比較悲觀,無論是剛需自住購房者,還是投資客,通過“高評高貸”買房的人都不算多,對樓市的影響也有限。
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對第一財經表示,通過“高評高貸”購房的邏輯是,購房者對未來房價上漲有比較良好的預期,在過去樓市上行周期中,通過“高評高貸”購房的現象非常常見,這種加杠桿的行為也推動了深圳樓市成交量、價格的上漲,而在當前樓市下行周期中,上述現象已經明顯減少了,因為不少購房者預期悲觀,認為現在購置房產,后續房價還可能會下跌,這樣的資產投資是不劃算的,與此同時,“高評高貸”對樓市的成交量,以及價格的支撐力度也是在下降的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通過“高評高貸”購房,也存在法律風險。廣東知恒律師事務所律師鄭博恩對第一財經表示,“高評高貸”實際上是一種不誠實的行為。根據《民法典》相關規定,“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,履行通知、說明、協助、保密等義務”。因此,購房者如果虛報實際成交價格,即將實際成交價格提升至更高的評估價,獲取更多的貸款來購房,這種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,屬于違法行為。若被查到,購房者可能會被追究民事責任,不僅要償還多貸的款項,還可能需要支付違約金、罰息等,并可能對其信用記錄造成影響。
有二手房已降價至5折
實際上,相較2020年、2021年上半年的房價高峰期,深圳的房價已經跌了不少。
記者了解到,位于深圳市龍華區深圳北站附近的龍悅居四期,一套63平方米左右的房源,在2021年的高峰期曾有過750萬元成交的紀錄,而當前,該戶型已經多次出現400萬元以下的掛牌價,一名房產中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,上述戶型近期最便宜的一套總價為376萬元,已經較高峰時期的價格腰斬。
上述的大沖新城花園50平方米,業主要價370萬元的房源也不例外,在2021年的高峰期,該戶型成交價曾達到550萬元,相比起來,該戶型的總價跌幅為33%。
再比如曾經被炒房團“圍獵”的南山區諾德假日花園小區,戶型為48平方米的商品住宅,在2021年的高峰期曾以756萬元的價格成交,單價接近16萬元/平方米,近日,該片區的房產中介告訴記者,該戶型的掛牌價已經降至480萬元,較高峰期下降了37%左右。
據樂有家研究院統計的數據,今年10月,深圳二手住宅的成交價環比下跌2%,除了9月止跌,今年4月以來深圳二手房成交價均處于下跌狀態,7~10月,每月都有超6成的房源以低于參考價的價格成交。
成交量方面,盡管8、9月有“認房不認貸”、房貸利率下調利好政策的加持,深圳二手房成交量依舊處于榮枯線(5000套/月)以下的低位,10月深圳全市二手房錄得3717套,盡管成交量環比、同比有所增長,但依舊不及今年3月小陽春時期。
新房市場依舊沒有太大起色,今年10月,深圳一手住宅成交2654套,環比上漲28%,結束了8、9月的“兩連跌”,成交量低于月成交5000套的榮枯線水平。